白露之后,昼夜温差越来越大,气温逐渐下降,保暖工作需要开始启动了。虽历来有“春捂秋冻”之说,但身体有三个部位千万不能“冻”!
肩部
肩部受冻易引发炎症,不少上班族一早醒来会感觉肩部疼痛,到医院一检查竟是得了肩周炎。一般来说,肩周炎的患者基本上都是50岁左右的人群,所以民间有“五十肩”的说法。但是初秋时节的雨季,夜晚寒凉,人体肩部受凉时间久了抵抗力下降,容易被“风寒湿邪”侵袭肩部,可能出现肩周炎。所以,初秋时节肩部要注意保暖。
保暖方法
入秋后建议减少或不穿露背、一字领的衣裙,最好能围个披肩睡觉。
腹部
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后容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后容易痛经等。
保暖方法
穿马甲
不建议爱美的女性在秋天还穿露脐装,低腰裤也要尽量避免。老人、小孩、寒性体质的女性及素有胃部不适人群,不妨在出门时穿一件马甲,避免腰腹部受寒。
搓腹法
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左手手心放于肚脐上,右手放于左手手背上。然后绕着肚脐按顺时针方向搓摩腹部约10分钟。长期坚持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腹部受寒引起的不适,还可以调理脾胃、预防便秘。
足部
“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加之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保暖方法
生姜、花椒水泡脚
坚持用热水泡脚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解表散寒,能有效地缓解手脚冰冷、温暖全身。在热水中加入生姜、花椒,可加强祛风散寒的功效。
此外,应注意泡脚水温不可过高,时间不可过长,水温在40℃左右、泡20分钟即可,以身体微微汗出为宜。
按摩脚掌
脚掌是人体脏腑的集中反射区,经常按摩脚掌可刺激气血运行、改善足部冰冷的情况。如果记不住脚掌上的穴位,可整体进行密集的按压。每按一个地方,停留3~5秒,直至足部恢复温暖。
怎样科学理解“秋冻”
“秋冻”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产热效率,提高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另外,秋季天气转凉后,时而出现气温回升的现象,俗称“秋老虎”。因此,过多过早地增加衣物,一旦遇到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因热伤风而感冒。
天气从热到冷是个渐变的过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赶紧穿上许多衣服,甚至冷一点儿就穿上棉衣,这种做法欠妥。因为过早地穿上棉衣,会使身体缺失对冷空气的逐渐适应过程,导致抗寒能力降低,从而使身体在低温环境下的主动调节功能降低。等到了数九寒冬的时候,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就会过度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躲在鼻子或气管里的病菌趁机活动,引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烧,使人伤风感冒。所以,衣物要慢慢地添加。
人的体温一般在36、37摄氏度左右,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今已经入秋,天气转凉,适当少穿些衣服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增强对低温的适应力。
但是“秋冻”并非适宜所有人,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肺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并不适合低温。
因此,不要盲目坚持“春捂秋冻”,温度进一步降低,就应该适当增添衣物了。另外,早晨和晚上温度一般比较低,也应该适当增添衣物。
五类人不宜“冻”
慢性肺病患者
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就要及时添衣。
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患者身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心血管疾病患者
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及高血压的患者尤其要注意。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
寒性收引,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从而引发血压的波动,导致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其体质虚弱,不应“秋冻”。
胃肠病患者
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应小心对待秋冻。
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诸症蜂起,或吐或泄,或胀或痛。
所以若遇秋风瑟瑟,还是应该及时添加衣物的,不能过分“秋冻”。
关节病患者
“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如头、腹、足、肩、腰、膝关节等。
糖尿病患者
“秋冻”容易感冒,糖尿病患者长期或者不定期的高血糖会使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季节交替、忽冷忽热时容易感冒。
此外,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减少,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病从寒中生
“秋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要顾及人体的承受能力。
比如:绝不能在气温低于0℃时还只穿单衣!
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至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衣物,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盲目“秋冻”不可取!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BTV我是大医生官微,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